第八期研言讲坛暨
“环境变迁与长江文化”学术沙龙举行
为推进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引导地大学子从自然、人文学科交叉视角深入探讨长江流域自然与文化生态共同体的演化发展,1月3日,由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经济管理学院和环境学院共同承办的第八期研言讲坛暨“环境变迁与长江文化”学术沙龙在未来城校区崇信楼(经济管理学院)208举办。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蒙冕模、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纪亮、环境学院顾延生教授、经济管理学院李江敏教授、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陈静以及来自环境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蒙冕模强调,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为师生搭建“研言讲坛”平台,希望能进一步促进跨学院、跨专业交流,让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同学共同探讨学术问题、激发科研灵感。李纪亮表示,自然界许多重大科学难题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实现,交叉学科研究已经逐渐成为解决人类发展重大问题不可或缺的研究范式,借助“三融三跨”培养模式,强化交叉学科交流共建,培养能够把握时代大势的跨学科新时代人才。
环境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贺沁文与2022级硕士研究生蒋明娟以“湿地 水稻 文明——末次冰消期以来长江中游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为主题,通过钻孔植硅体分析和沉积物研究,揭示了长江中游13000年以来的气候水文变化及其造就的“河-湖-湿地”自然演化格局。在此基础上,长江流域的古人开启水稻的驯化之路,并使其传向世界各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勇于创新的人类为长江中游文明奠定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局面,其造就的千年文脉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
经济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佳泋围绕“数字文旅体验视角下长江文化IP价值建构路径”,综合选取长江流域范围内六处数字文旅案例地深入分析消费者价值需求,构建了数字文旅体验视角下的长江文化IP价值建构路径,提出推动长江文化在“保护-创意-生产-流通-传播-消费”内循环中实现IP化发展的系列建议,为筑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言献策。
三位同学汇报结束后,现场的老师同学们围绕长江流域的环境变迁和长江文化的活化发展开展了热烈的讨论。顾延生教授详细阐释了长江流域先民在自然环境变迁中逐步完成水稻驯化的原因和进程,强调了长江流域稻作文化、水文化、季风文化有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独特属性,深刻总结了长江文化与环境变迁的内在联系。李江敏教授以“谈到长江文化你想到了什么”为引,引导同学们从自然和人文的学科交叉视角思考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如何打造带有辨识度、引发认同感、象征国家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从而挖掘长江文化基因,实现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经济管理学院和环境学院的同学们在交流中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学习,他们对于自然和人文学科不同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研究范式都有了新的认知,进一步拓展了自身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
本次“环境变迁与长江文化”学术沙龙的举办,有助于深化自然与人文的跨学科交流,为进一步推进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打下良好基础,充分彰显地大学子响应国家号召、时代号召的信念决心,致力于为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第九期研言讲坛暨
“地理信息与能源环境”学术沙龙举行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近日,由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经济管理学院能源环境管理与决策研究导学团队承办的第九期研言讲坛暨“地理信息与能源环境”学术沙龙在经济管理学院105智慧教室举办。环境学院邢新丽教授、经济管理学院能源环境管理与决策研究导学团队的於世为教授、柯小玲副教授、龚承柱副教授、张俊杰副教授是本次活动的点评嘉宾,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纪亮和研究生院柴辛娜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此次活动。
李纪亮表示,学术沙龙活动中加强学科交流、打破知识壁垒、不断进行学术碰撞、注重学以致用、勉励同学们刻苦钻研、共同探索、共同进步。随后,在柯小玲副教授的主持下,五位分别来自环境学院、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依次对自己的学术报告内容进行阐述。
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威杰研究以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效应为基础,通过探究污染物在环境多介质中的赋存特征(水-土-气),结合污染物的生态健康效应,进一步揭示了环境污染问题与能源结构、政策导向、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分别列举了大气污染与能源-政策导向、土壤污染的环境政策影响、湖泊生态对能源-经济发展的启示等多个情景,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进一步体现出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对表征环境污染潜在机理的重要性。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宇恒基于开放空间数据评估了有关城市公共交通、空气质量以及开放空间三方面的指标,介绍了开放空间数据在城市环境评价、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来自能源环境管理与决策研究导学团队的博士后胡星研究提出“政策文本量化-关联规则挖掘-协同效应检验”的分析框架,利用2005-2020年我国省级行政机构发布的7920份与RE相关的政策文本,考察了五种主要RE政策工具的协同效应。
水资源系统的稳定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然而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致使城市水资源系统脆弱性发生变化,并可能导致风险概率的增加。能源环境管理与决策研究导学团队的硕士研究生郑谋军研究选定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敏感性-暴露度-危险性-适应能力”多维度评估模型,整合气象、遥感及统计等多源数据,对2011-2020年研究区域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
能源环境管理与决策研究导学团队的硕士研究生汪宇涵以“中国天然气统一大市场构建策略及其潜在效果模拟评估”为题,构建了天然气全产业链下的混合互补均衡模型,设置了4种不同情景探讨上游潜在的PNG气源增加与中游消除市场分割的管网对推动天然气统一大市场建设产生的影响。
此次跨学科学术沙龙活动主题内容丰富,学术氛围浓厚,这种自由式探讨的跨学科沙龙激发了研究生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的创新思维与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期待在未来举办更多样的跨学科学术沙龙活动,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想。
第十期研言讲坛
暨第七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竞赛辅导会举行
1月10日,由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资源学院承办的第十期研言讲坛暨第七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竞赛辅导会在主楼330学术报告厅召开。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蒙冕模、研究生院副院长王任,学校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刘恩涛,资源学院石油地质系副主任杨锐,竞赛指导教师代表资源学院石油地质系徐思煌教授、侯宇光副教授,第六届油气地质大赛研究生综合组特等奖获得者、资源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王诗琪及第七届大赛参赛代表参与本次大会。
蒙冕模做赛前动员。他充分肯定我校在上一届大赛取得的优异成绩。他指出,全国油气地质大赛是一项集学术性、文化性、交流性于一体的重磅赛事,是同学们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绝佳平台。他谈到,学校高度重视本届大赛,在接到通知后,我校资源学院、海洋学院等单位成立了联合指导教师群,组建了师生参赛群,开展备赛经验分享会,稳步推进大赛备赛工作。他希望同学们抓住机会,积极参与,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心备战,以优异的成绩展现地大师生奋力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争取在本届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
王诗琪做题为《行业学生科技竞赛赛制分析与实践——以第六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为例》的主题报告。她从准备工作、绘制图件、撰写报告、制作PPT和经验教训五个方面进行大赛经验分享,并表示要仔细阅读大赛要求,勤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提前完成制定的计划,特别是综合组的选手,组内成员一定要相互监督,及时提交阶段性成果,交叉检查内容和格式。
徐思煌点评发言。他介绍了大赛的发展历程,参赛对象、规模、内容等,详细介绍了大赛的基本流程,具体说明了大赛的赛题设置、评分标准和经验启示。他谈到,参加大赛,不仅是对专业技能的磨砺,更是对意志品质的磨练。他鼓励同学们,不忘初心、咬牙坚持,团结协作、坚定目标,克服一切困难,在完成大赛自选动作的同时,争取超额完成自选动作,奋力争创佳绩。
会上,师生围绕赛事周期、组队方式、后期安排等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