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果
创新成果
位置: 首页 > 创新成果 > 正文

胡家铭(硕士生),盛桂莲*等,环境学院/BGEG国家重点实验室,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21), Ancient mitochondrial genomes from Chinese cave hyena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genus Crocuta

来源: 作者:发稿时间:2021-01-31 16:06浏览次数:

2021127日,我校赖旭龙教授领导的古DNA研究团队与德国波兹坦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合作研究的成果“Ancient mitochondrial genomes from Chinese cave hyena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genus Crocuta中国洞鬣狗线粒体基因组为斑鬣狗属的演化历史提供洞见在线发表国际著名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环境学院生物系硕士生胡家铭为第一作者,盛桂莲副教授为通讯作者。

鬣狗科动物曾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近80个化石种,现生鬣狗科动物却只剩4种。其中的斑鬣狗属(Crocuta)由于具备类似灵长目动物的社会生物学特征,演化模式与人类进化过程有相似之处,历来受到古生物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的特别关注。洞鬣狗是现生斑鬣狗的近亲,于更新世活跃在整个欧亚大陆,现已灭绝。对洞鬣狗各地理谱系的分化及其与现生斑鬣狗的相互演化关系研究,是解析鬣狗科动物演化历史的重要视角。

该研究采用古DNA提取方法及新一代测序技术,获取了我国东北晚更新世两个洞鬣狗个体的线粒体基因组。两个样品的碳14测年结果均为2万年左右,是迄今为止通过测年报道的洞鬣狗在亚洲的最晚化石记录。研究揭示:两个个体属于洞鬣狗远东遗传支系,该支系于约185万年前与欧洲及非洲支系分化,该时间节点与欧亚大陆最早的斑鬣狗属化石年代(约200万年)基本吻合;相比现生斑鬣狗、棕鬣狗和土狼等鬣狗成员,洞鬣狗有更高的线粒体遗传多样性;斑鬣狗属的母系有效种群数量在过去的40万年经历了两次明显的下降。


1  欧亚大陆最晚的洞鬣狗头骨化石(肇源博物馆馆藏标本)

1DCBC


2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构建的鬣狗科系统发育树及各遗传支系的分歧时间


该研究将洞鬣狗在亚洲的灭绝时间从4万年推后到约2万年,得到了鬣狗科动物的遗传多样性相对水平,构建了与化石记录相吻合的斑鬣狗属各地理谱系的种群演化历史。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41672017 )资助、黑龙江肇源博物馆及青冈县古生物化石保护中心等单位支持。

论文信息:

Title:Ancient mitochondrial genomes from Chinese cave hyena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genus Crocuta

Authors: Jiaming Hu, Michael V. Westbury, Junxia Yuan, Zhen Zhang,Shungang Chen, Bo Xiao, Xindong Hou, Hailong Ji, Xulong Lai,Michael Hofreiter and Guilian Sheng.

Sourc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DOI10.1098/rspb.2020.2934

Available online: 27 January 2021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98/rspb.2020.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