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全体博士生
(地大之声记者徐燕 通讯员林小艳)“1978年4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强劲春风的吹拂下,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生考试。当年12月寒冬,我们67位学子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从全国各地集结武汉,前往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求学,成为人生历程中的重大转折点。”不久前,我校1978级43名研究生返回母校,欢聚一堂,举行入学四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座谈会上,我校地球科学学院退休教授马振东动情地说道。
四十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勇立潮头,扬帆前行,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办学成果,培养了2990名博士、26980名硕士,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国际化办学的示范者。
立足行业 瞄准需求育英才
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78年,我校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当时报纸刊登了我校招收研究生的消息,此时离考试只有几个月。许多毕业多年的大学生跃跃欲试,鄢泰宁就是其中之一。
1978级硕士研究生毕业四十年返校
1968年鄢泰宁离开北京地质学院,到1978年为止,已经在基层从事了10年的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一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我在劳动之余一直坚持看书、学外语,研究生招生对我后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鄢泰宁回忆当年依然感到十分幸运。“感谢改革开放,允许我们带工资读书,我才有了上研究生的可能。”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任教,2002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6月被遴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2007年被评为“湖北名师”。他一直活跃在地质工程教育的一线,直至退休。
1978年,我校恢复招收研究生。经过紧张的考试、评卷,研究生初选工作在1978年7月基本结束。根据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录取了67人。刘建朝是少数应届本科生中的幸运儿,也是年龄最小的。1978年,他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并顺利通过考试。1982年,他前往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工作至今。
1984年,我校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截至2018年,我校2018年各类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有近3000人,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数近400人,博士生导师317名,硕士生导师1483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在艰苦奋斗精神的引领下,涌现了一大批名师和大家。1980年,我校袁见齐、王鸿祯、杨遵仪、池际尚、郝饴纯等5位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年,我校获批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2位老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选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目前学校拥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工程硕士、MBA、MPA等11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4个工程领域,在校各类研究生总数10000余人。学校获批“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校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活跃在祖国各项事业的一线,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金之钧、郝芳、潘永信、侯增谦、张宏福,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武强、王双明等,他们以精深的知识、厚实的专业基础和卓然的成绩,拓展研究生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走向国际 立体化培养引凤来
2001年,我校获评研究生入学考试优秀报考点
1986年,学校获准试办研究生院,是当时全国33所研究生院之一,这是我校研究生教育历史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使我校研究生教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自此研究生教育各项工作朝着更加平稳、有序、快速的方向发展。如同雨后春笋,我校研究生教育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外籍留学生参加校运动会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校就开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人才。1998年6月,伊朗留学生穆汉默德·内朗德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成为我校第一位外籍博士。为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2013年以来,我校共招收了来自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等沿线国家研究生555名,他们集中在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环境学院、地球物理和空间信息学院、工程学院等学院学习,毕业后大多选择回国就业,有些选择到境外的中国企业就业,有些在所在国家的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关键岗位上担任重要职务,在各行各业贡献专业智慧,同时积极搭建中外交流的友谊之桥。2016年10月,我校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新动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校研究生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全球视野,以国际化培养为着力点,加强顶层设计,聚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2012年11月,由我校发起,香港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法国巴黎第六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等大学加盟的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成立,牛津大学也随即加入。根据协议,该联盟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每年可选派一定数量的在读优秀研究生,到联盟高校开展长短期访学交流,同等条件下,联盟高校优先接收联盟高校推荐的优秀学生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通过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我校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助力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研究生舞蹈团赴美演出
目前,学校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和攻读博士学位,学校资助联合培养博士、短期出国(境)研究和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的立体化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的规模达到100%覆盖,每年出国学术研究的研究生500余人次。
面向新时代 特色培养显实力
我校获评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进入新时代,我校将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打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品牌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骨干,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建设做出贡献。
研究生参加宁波高端人才洽谈会
自2009年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我校和中石油等大型企业共建了多个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基地,学校先后与黑龙江省地勘局等35家大型国土资源行业主管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等6家企事业单位共建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截止2018年,我校已建成各级实践基地110余个。2014年以来,我校共有6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人获得“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荣誉称号。
研究生招生校园开放日
研究生参加科创大赛并获奖
目前,研究生已成为学校科研创新的生力军,我校组织、资助研究生积极参加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了28届研究生科技论文报告会,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研究生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创新大赛等,仅2017年,在研究生参加的16项各类赛事中就获得了全国性奖50余项,省级奖10余项,成功参赛奖80余项。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科学》《地质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学报》《国际氢能源杂志》《水研究》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占学校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比例近50%,成为支撑学校加快建设“双一流”新引擎。
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40年,我校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国家的人才需求,努力贡献地大力量。这40年来,我校培养的一批批研究生人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劈波斩浪,尽显地大人的本色。今后,学校将继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优化培养模式,完善评价机制,力求建设与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新贡献。(图片由屠傲凌、张玉贤等提供)
(转自地大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