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质微生物白云岩”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

作者: 时间:2018-12-17 点击数:

(通讯员王小龙 成中梅)近日,国际权威地学期刊《Geology》刊出了我校地学院和生环国重宋海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A dolomitization event at the oceanic chemocline during the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地学院2016级博士生李明涛,通讯作者为宋海军教授。

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了一次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超过90%的海洋生物灭绝消失。此次灭绝事件后,海洋生态与古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浅海陆架地区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崩塌,低等微生物蓝细菌趁机占领浅海生态位,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微生物岩。那么,位于中、深水环境的海洋生态系统及沉积物是如何响应此次生物大灭绝的呢?目前对于此科学问题尚存在着研究空白。

宋海军团队通过统计全球22条二叠纪-三叠纪碳酸盐岩剖面的主量元素变化,绘制出了中二叠世到中三叠世地层中白云石含量变化,结合沉积古地理分析工作,提出了: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海洋在化学跃变层附近发生了一次广泛的白云岩沉积事件。此次白云岩事件对应高温、缺氧及硫化的极端海洋环境,并且伴随着一次快速而显著海水硫酸盐含量的降低,结合在白云岩中发现的大量微生物结构,说明此次白云岩事件是由于缺氧海水环境下硫酸盐还原菌的爆发而引起的。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白云岩事件的提出,证实了:地史上曾经有大规模的微生物白云岩的沉淀,并且这些白云岩对应缺氧、硫化及后生生物匮乏的海洋环境。这对于我们探讨前寒武地层中的白云岩成因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这种微生物型白云岩作为海洋缺氧的标志层,可能广泛存在于显生宙历次海洋缺氧事件中。

全球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地层白云石含量变化及对应的古海洋环境变化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同时,李明涛同学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资助,将前往英国利兹大学Paul Wignall教授团队进行学习交流。

论文信息:

Title: A dolomitization event at the oceanic chemocline during the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

Authors: Mingtao Li, Haijun Song, Thomas J. Algeo, Paul B. Wignall, Xu Dai, and Adam D. Woods

DOI: 10.1130/G45479.1

Published: December, 2018

全文链接https://pubs.geoscienceworld.org/gsa/geology/article/565818/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