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在“早三叠世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作者: 时间:2016-06-30 点击数:

(通讯员 许峰)628日,我校地学院黄春菊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地质学》(Geology)发表论文。研究发现,在早三叠世的生物复苏期,天文驱动的全球气候变化可能是多次极端灾难的重要诱因之一。这是该团队于今年5月份在《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EPSL)杂志发表相关论文之后,再次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杂志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2亿5千万年前,即二叠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了规模最大的生物大灭绝——90%以上的海洋物种灭绝。紧接着,在早三叠世的生物复苏期,地球上又发生了多次极端高温事件和多次大洋缺氧事件。这些多次发生的灾难,使生物复苏的过程异常艰难,整个生态系统的重建持续了500万年之久。目前,国际上对于早三叠世这一系列大灾难的发生时间和确切原因尚无定论。

针对这一问题,黄春菊教授团队对华南地区的四条早三叠世剖面开展研究,校准了早三叠世各个亚阶的持续时间,改写了国际上对早三叠世一系列灾难的发生时间的认识。该研究对早三叠世年代表的校准结果,已被国际地学界的重要参考书《A Concise Geologic Time Scale 2016》(精确的地质年代表2016)一书多次引用为国际参考值。

他们的研究还对认识2.5亿年前的地球时间状态有很大的启发性。研究结果指出,2.5亿年前的地球上,每天的时间长度只有22个小时,一年有398个日出日落。这是由于潮汐摩擦等自然现象不断消耗地球自转能量,因而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拉长了每天的时间长度,使原来的22个小时的昼夜周期变成现在的24个小时。

该团队还检测到了120万年斜率周期信号,首次发现该信号的强弱与早三叠世的多次灾难的发生时间有对应关系。这一周期被天文学家认为来自于地球轨道与火星轨道的相互作用。斜率周期驱动了全球水热的纬向分布的变化,因而它很可能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造成重要影响。这一发现表明,天文因素可能深刻影响了早三叠世的百万年尺度的全球气候-生态变化。

论文第一作者李明松是我校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受到我校“研究生国际交流基金”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1. M. Li, J.Ogg, Y. Zhang, C. Huang, et al., 2016a. Earth Planet. Sc. Lett. 441: 10-25, http://dx.doi.org/10.1016/j.epsl.2016.02.017
2. M. Li, C. Huang, L.Hinnov, et al., 2016b. Geology. http://dx.doi.org/10.1130/G37970.1http://geology.gsapubs.org/content/early/2016/06/28/G37970.1.abstract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