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交叉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篇
担任4个国际期刊审稿人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
获“优秀研究生标兵”等个人荣誉10项
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联合培养2年
年均400页的手写笔记,6万余字的思考报告
连续三年在院研究生会任职
读博期间分享成长经验5次
受众1200余人,本硕博全覆盖
他有坚定的目标、亦有坚实的步伐
用每一个日日夜夜的勤勉不辍
换来一个个闪亮夺目的青春奖章
他就是
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曹卫华教授导学团队成员
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
2018级直博生毕乐宇
博士刚入学时的他,深感各方面能力与自身目标差距大。他便默默努力,开始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听专家学者报告会,学他人之长补己身之短。
年均400页的手写笔记、6万余字的思考报告是他勤奋学习的最好见证。
“名字意味着责任,对落款的报告、汇报、论文再怎么花时间都不为过”。他迎难而上,半个月完成1万多字的调研报告,每次组内汇报交流做到极致,他利用好每次展示自我的机会,一点点充实、提高自己,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角色转换,构筑起登上巨人肩膀的阶梯。
对于毕乐宇来说,科研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脚踏实地跟着导师,按照制定的计划去努力耕耘。
自动化学院曹卫华教授是他的导师。“开放包容、不封闭,顺势而为、不纠结”,这是导师曹卫华最常对他说的话。
说起与曹卫华老师的相识,毕乐宇笑着说,当时本科大三的时候有幸上过曹老师的《过程控制》,记得课堂上曹老师曾说过,“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是思维方式”,曹卫华很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针对难点问题总能找到通俗易懂的故事,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毕乐宇当时很认可曹老师的教学观点和方式,也深知自身在主动思维方面存在短板,所以从那时起,就决定选择曹老师作为导师。
然而,“很多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读研这几年,也让我形成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和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研究是自己的事情,你主动承担责任,锻炼就会越多,能力越强,能承担的责任越大,贡献越多,成就感和快乐越多,这就形成了正向循环,可以越走越快”,毕乐宇说。
如今的他,踔厉奋发,不断开拓创新,一周至少有70个小时泡在实验室中,国家高层次人才张传科教授说,“晚上11点后的实验室里,总能看到小毕同学的身影”。
正因如此,2021年,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综合交叉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篇,研究成果受到国际知名学者的一致认可,担任了4个国际期刊审稿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努力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落地。
此外,他也荣获“智能汽车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十余项校级以上学科竞赛的奖励,他不仅在理论上如鱼得水,在实践中同样收获颇丰。
他传承曹卫华教授导学团队的科研教学经验,在助研助教岗位上发光发热。他协助导师撰写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申报书及指南8份,协助申报教学教改项目4项。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过程控制》的申报、建设过程中贡献力量,负责配套教材7万余字的梳理、录入与校对,连续两年担任该课程助教,协助批改了200余份课程报告,是上课学生与老师间的桥梁。
“毕乐宇勤恳踏实、积极向上、不断超越自我”,导师曹卫华教授这样评价他。
科研之余,毕乐宇喜欢跑步和读书。从2020年夏天开始,每周六的东湖绿道上都能看到他跑步的身影;目前身在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大学进行联合培养,他每周依然会跑2-3次,还参加了皇家维多利亚马拉松,刷新了自身半程马拉松最好成绩。
不仅如此,他还喜欢看心理学方面的书,最开始接触的是阿德勒心理学,“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这就将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经历、不同的论述方式,可以顺着他们的思想和逻辑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研究和生活中不断去实践,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毕乐宇笑称。
“跑步和读书,一动一静,都是我和自己相处的一种方式,更好地成为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始终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当问及是否遇到瓶颈时,毕乐宇回忆,2020年秋季学期时,论文、项目很多事情都很想推进,但又提不起精神,就好像深陷泥潭,无处发力。
这时候新一届的师弟师妹进小组,就想起之前曹老师说过的,“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把自己的科研、教学思想发扬光大”,我也经历过刚入学时的困境,希望我的经验能帮到他们,于是组织了每周一次的小组交流会,大家共同商定了交流框架“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享受生活”,从研究进展、前沿研究、到生活感悟,大家都很有归属感。期间,他组织小组同学开展研究交流会30余次,超过100小时。
“他对我们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经常停不下来,忘记时间”,他的师弟郭琳炜说。
“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传承有我”是他最真实的写照,“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是他的价值追求。
让我们祝福这位地大少年,脚踏实地,勇攀学术高峰!(文 李双玲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