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阳似火的时节,一支充满活力与勇气的队伍踏上了征服哈巴雪山的征程。这支队伍是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的导学团队,由体育学院副院长李伦副教授和导师方银、宗波波3位老师带领12位研究生学生组成。7月17日,这支队伍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团队协作,成功登顶哈巴雪山,完成了一场挑战自我与探索自然的非凡之旅。

图1 团队出发前合影
科考探秘:在攀登中探索
此次登山活动不仅是对体能与意志的挑战,还融入了科学考察任务。前年,团队攀登四姑娘二峰后成果丰硕,发表T2级别文章1篇、T3级别文章1篇、T4级别文章2篇,另有8篇相关毕业论文及院科报会论文。此次攀登哈巴雪山,团队怀揣延续科研使命的决心,再次踏上征程。

图2 团队成员测量血氧和心率
本次科考聚焦“高海拔登山疲劳、焦虑”,旨在深入探究高海拔环境对人体身心状态的影响。在为期5天的攀登过程中,团队每天早、中、晚定时使用专业设备,精确测量队员的血氧和心率数据,并定时发放相关问卷,这些数据将为后续提供关键支撑。
壮志启程:从哈巴村迈向大本营
7月14日,团队从体育馆门口集合出发,体育学院院长李元对本次活动出行做讲话动员,预祝大家成功登顶。15日早晨,李伦导师在丽江民宿内给师生开会,强调相关纪律要求,并讲解高海拔登山知识及注意事项等。下午从丽江出发到达哈巴村休整,采购部分登山装备。

图3 李伦导师开会讲解相关知识、注意事项等
哈巴雪山,这座屹立于彩云之南的巍峨山峰,海拔5396米,以其壮丽的景色和极具挑战性的攀登路线,吸引着无数登山爱好者。此次登山活动的起点,是位于海拔2700米的哈巴村。这里,青山环绕,质朴宁静,却也是队员们迈向高峰的起点。

图4 团队成员到达哈巴村合影
16日清晨,阳光洒在哈巴村的每一个角落,队员们早早便收拾好装备,精神抖擞地踏上了徒步登山的旅程,整个过程要经过海拔2700-4100的上升,队员中无一人借助骡子等工具,选择以最纯粹的徒步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大本营进发。初段的山路虽还算平缓,但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队员们开始感受到了挑战。山路蜿蜒曲折,导师们时刻关注着学生状态,提醒大家合理分配体力,调整呼吸,团队成员们在相互鼓励,最终耗时六小时,全员到达大本营。

图5 团队成员由海拔2700-4100米进发中的合影
营地攻坚:直面高反共克艰难
由于海拔的上升,随着行程的推进,稀薄的空气开始对队员们的身体发起挑战,两位导师和多名学生均出现了高反反应,头痛、恶心、乏力等症状袭来。饭后,李伦老师根据经验,分享缓解高反的方法,如补充水分、调整心态等。为了防止队员们过早休息加剧高反反应,带领队员们在大本营附近散步。半夜,外面狂风暴雨,加上高反带来的不适,队员们基本彻夜未眠。因天气的转变,担心无法冲顶,大家共同安慰鼓励,克服焦虑心理。

图6 团队到达大本营合影
巅峰冲刺:大雾之中勇破迷障
经过短暂调整,队员们重新燃起登顶决心。17日凌晨两点半,天还没有亮,团队的2名导师和12名学生相继出发,毅然决然地向着顶峰发起最后的冲击。此时的哈巴雪山在夜色的笼罩下更显神秘和冷峻。队员们戴着头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随着海拔的不断攀升,每一步都变得愈发艰难。稀薄的空气让呼吸变得急促而沉重,双腿也像灌了铅一般。但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登顶!受天气影响,当地向导提前了4900米的关门时间,加之登顶的过程中几乎都是大雾,更加加剧了冲顶的难度。在艰难行进中,团队成员没有丝毫退缩,他们相互鼓励,坚定信念。每当有队员体力不支,身边队友便立刻给予支持,一句简单的“加油”,成为迷雾中最温暖的力量。经过数小时的艰难攀登,团队成员陆续登上登峰。

图7 7位登顶成员图集
学途启迪:登山精神助力未来
此次登山不仅是对体能极限的突破,更是科研探索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导师带领学生挑战哈巴雪山,培养坚韧意志、探索精神,增进团队情谊。攀登中,学生学会困境中冷静,与队友协作。登顶经历将成为人生宝贵财富,激励大家在学术研究与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由体育学院导学团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