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小龙 成中梅)近日,国际权威地学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Nature Index)刊出了我校资源学院和GPMR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建威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Metal remobilization and ore-fluid perturbation during episodic replacement of auriferous pyrite from an epizonal orogenic gold deposit(浅成造山型金矿床含金黄铁矿多阶段热液交代过程中金属再迁移和成矿流体的扰动)。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资源学院2014级博士生吴亚飞,通讯作者为李建威教授。我们对论文的第一作者吴亚飞同学进行了访谈,内容摘录如下:
研究方面
祝贺您的研究成果发表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能给读者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课题吗?
谢谢。这篇论文讨论的问题是我们在对西秦岭地区大桥超大型金矿床含金硫化物进行矿相学研究时发现的。我们在显微镜下发现有一期黄铁矿结构非常特殊,呈多孔状,沿早期黄铁矿颗粒的边缘和内部裂隙生长,并被后期白铁矿包裹。因为白铁矿相对黄铁矿化学性质更为活泼,只出现在低温、低pH和相对氧化的流体环境中,所以我们认为这一特殊的显微结构可以反映金沉淀过程中流体性质和成矿环境的重要变化。随后,我们对矿区不同类型金矿石的近100个光薄片进行了系统的镜下观察,然后利用高分辨率观测及分析技术对代表性样品中的含金黄铁矿和白铁矿组合进行了精细的显微结构和微量元素及硫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在早期黄铁矿被热液交代过程中,金等微量元素从原生黄铁矿的晶格中大量释放,并在微细的白铁矿增生边中显著富集。进一步研究显示,黄铁矿的交代与金的再富集过程与大桥矿区广泛发育的周期性水力压裂作用导致的流体氧化相关。因此,我们提出在浅成造山型金矿床成矿的脆性构造部位,由多阶段流体压力变化引起的流体化学性质扰动是造成含金黄铁矿发生交代和形成富金白铁矿的关键。
吴亚飞同学在进行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实验
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是否遇到过一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是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确实遇到一些困难。我们要获取不同世代含金黄铁矿和白铁矿的原位硫同位素组成以揭示成矿流体性质的变化,然而含金白铁矿非常细小,只有十几个微米,常规的激光原位分析技术的束斑一般是几十个微米,因此利用激光原位分析得到的是一个混合的硫同位素值。为此,我们又进行了更高空间分辨率的二次离子质谱原位分析,但由于缺少白铁矿的标样,得到的也不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值。 但是,当我们将这两种原位分析技术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从早到晚不同世代含金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趋势其实是非常一致的,这也与我们的矿物显微结构解释相吻合。所以如果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一个不是很确定的数值时,一定要采用其他方法和分析技术进行相互验证,验证后的结果才是可信的。
研究中发生过哪些趣事或者难忘的事,可否与大家分享一下?
熟悉矿物学的人可能知道,在一个多期次、复杂的热液系统中,准确区分矿物的各种微观次生结构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在这篇文章修改过程中,我与一位合作者就某个热液改造结构的解释存在不同观点,且都持有不同方面的证据。为此,我们对该结构的解释进行了多次讨论和修改,推迟了投稿时间大约2个月。最终,我们对这一复杂结构合理且圆满的解释得到了2位审稿专家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进一步体会到做学术一定要全面、严谨,不能急于求成。
关于未来阶段的学习与就职,您有哪些规划?
目前,我正在准备博士毕业事宜和学术论文的撰写工作。未来将继续参与李建威教授主持的西秦岭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项目研究。
学校与导师
想对自己的导师说什么?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导师李建威教授,他是一位在学术上非常严谨且对学生高度负责的好导师。从野外采样到实验设计,从论文撰写到投稿返修,每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悉心指导。他每周都会抽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讨论,即使我在国外联合培养,他还是会经常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我进行交流。李老师同时也非常开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只要你的研究方案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他都会全力支持。此外,也非常感谢我在科廷大学的合作导师Katy Evans副教授,这篇文章的顺利发表离不开她的帮助,同时她严谨治学的态度也让我受益匪浅。
对地大的印象是怎样的?
从2008年入学到现在,我在地大已经学习生活了10个年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地大的印象,那就是我们的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我切身体会到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都非常认真踏实,全身心地专注在学习或科研上,不敷衍、不流于表面工作。这一点出国后体会就更加明显了,从地大出来的联培博士生专业基础和研究视野都比较好,并得到了许多国外合作导师的肯定和赞许。
经验介绍
能介绍一些令自己受益良多的学习及生活习惯吗?
首先,博士生应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了解自己研究方向的前沿问题。不然很多时候你可能会错过自己样品中一些不常见的,但是又很“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也许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突破口。其次,要甘于坐冷板凳,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后就坚持做下去,并与导师保持高效沟通。一些博士生做研究时多少会有些“随大流”,也就是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去跟着做,而不加以认真地思考。由于博士生知识面本身相对较窄,如果精力再过度分散,就很难做好既定的研究课题,也就难以产出高水平成果。再次,一个科研氛围积极、活跃的研究团队非常重要。我们团队的研究涉及固体矿产资源的各个方面,不同研究课题之间的积极交流不仅可以扩展知识面,还能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最后,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做科研既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博士生应该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锻炼,强健体魄。以上就是我自身的一点心得体会,谢谢!
吴亚飞同学(右三 )在甘肃陇南山区野外工作合影(左四为李建威教授)